斯屹

对小学教育的一点思考(1)

daddy 父子教育积累siyi生活数学study

小学的知识,是生活中的知识,只有学会在生活中学习,才能做到学好不累。 —— 作者语录

按:作者并非教育专业人士,如有错误,还请专业人士指出。

最近,屹的妈妈为屹的学习愁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,作为候补一家之主,我接手了热锅上的屹屹。当然,新任主教练总会有点新政的,于是就有了这篇思考。十分惭愧,作为爸爸,这一段时间,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真的太有限了,昨天到今早,带了一会儿屹的学习,有点感受,但我贡献得终究还是太少,屹学习的每一点进步,都更离不开他妈妈的付出。

解耦问题

观察了一段时间,我感到问题确实棘手,有这么几个情况

  • 屹同学学习的动力不足……或者说为零,于是作业啥的很慢
  • 这样,为了完成作业就会用很长时间
  • 这样会影响休息和娱乐的时间
  • 这样会造成疲劳和注意力无法集中
  • 这样会影响理解和学习效果
  • 这样会增加回家重新学习、错题改错等工作量
  • 这样进一步加剧了时间不够的问题,增加了疲劳

嗯…… 好了,出现了正反馈,所以,难怪屹妈如此之愁。解决问题的方法,说来简单——把连锁反应中间的环节打破

  • 提高效率,留出休息时间
  • 恢复休息,提高精神状态

当然说得简单,一天陪孩子的时间这么有限,如何做到呢,对一个8岁孩子的要求,可以有多高?持续的施压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。

问题肯定没有换一个主教练,就立刻换手如换刀这么手到擒来,还要一点一点来。但我们还是可以从点滴开始,每当你找到一个问题,相应地解决问题,让情况变好,就会让每个人的信心恢复一点,积少成多,改变现状。

生活中的学习

我的第一个感想是——让数学回到生活中来。我发现,小学同学的应用题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,而在生活中的这些场景里,屹很少会真正被提到这些问题,于是,数学就变成了学习桌边的习题,本来有趣的东西也变得枯燥起来……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真实故事。

我有个同学是北京某著名附中理科实验班的毕业生,这个班的同学的数理化整体水平当然是一流的,有一天,他们班的同学来到了一个餐厅吃饭,餐厅屋顶有很多灯。忽然,他们的班长问,“你们说这屋顶上有多少灯”,瞬间就有十来个人,同时说出灯的数量。

这个小细节告诉我,优秀的人常有些共同特质——很多数学成绩优秀的人,他们的眼里到处都是数学。换句话说,数学优秀的人,虽然他们做的练习册不多,但是,他们的生活就是在不断练习和提高数学技能,时间的流逝就在让他们积累经验值。反过来,数学吃力的人刚好相反,他们的数学只停留在练习册里,他们不会从生活中学习,不会从错误中学习,一天的错误经验,用一辈子,于是,他们痛苦地练习却收获不到成果。

今天早上,我又在送屹上学的路上跟他“反向”练习了一道做错的应用题——

  • 父:现在你有一桶水,5公斤,这个桶重 0.5 公斤,一共多重?
  • 屹:5.5公斤
  • 父:要送3公斤水给你奶奶,你需要倒出多少水去?
  • 屹:2公斤
  • 父:现在你还有一个秤,可以称这桶水,没有其他东西,你怎么确定倒出去的是2公斤
  • 屹:那我招来一个盆,归零,然后称
  • 父:没有盆
  • 屹:那我自己做一个
  • 父:没有其他东西了,你想想我可不可以称剩下的桶和水,剩下的应该有多重?
  • 屹:3公斤……哦,3.5公斤
  • 父:为什么?
  • 屹:桶和水
  • 父:这下知道了吧,桶一直没变,不会因为你倒掉2公斤水,桶也少了0.2公斤吧
  • 屹:哈哈哈……桶还能少
  • 父:这就是你做错的题啊
  • 屹:啊?

于是我们回到了那道题——

  • 父:我现在有一桶水,连桶一共6公斤,倒掉一半水,还有4公斤,那半桶水有多重
  • 屹:桶多重?
  • 父:不知道啊,就知道倒掉一半水还剩4公斤
  • 屹:2公斤?
  • 父:为什么?
  • 屹:6公斤-4公斤
  • 父:对了,倒出去的也是一半水,那桶有多重?
  • 屹:2公斤
  • 父:这次对了
  • 屹:桶好重

看,这道题完全是从生活中来的,只是题目的问法并不实际,但换一个方向就和生活接近了很多,我们生活中也可以经常发现类似需要求解、需要计算的问题,我们生活教育的一个任务就是帮孩子发现这些问题,帮他养成求解的习惯,让他学会从生活中学习,学习就会轻松很多。

daddy
father!#$!@#$@#$wangsiyi!@#$%^&*()_net